“十月會”游記
寒冷的深冬一步步地向我們走來,轉眼間進入了2021年的最后一個月。略顯蒼涼的關中大地上,另一處“勝景”卻在含苞待放:那就是一年一度的“物資交流會”?!拔镔Y交流會”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集市貿易,往往是一年舉辦一次,很多都是傳統的舊廟會沿襲下來的。參與交易的不僅僅局限于本地人,還有很多外地客商,可謂是商貿云集,人山人海。適逢假日,盡管空氣里散發出了幾絲寒意,但還好太陽總歸露出了它的拳腳,一股暖陽讓凜冽的寒風少了幾分凄涼。于是我約上了三兩好友,一同前往陜西禮泉縣,過了一把“趕集之癮”。
禮泉縣當地人稱它為“十月會”,于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五起會,為期一個月。會場的熱鬧程度可以用人聲鼎沸來形容:孩童們的嬉笑喧鬧聲流露出了歡騰的喜悅;商家們的奮力叫賣聲體現了謀生的辛勞;散客們的討價還價聲散發著生活氣息;食客們的細嚼慢咽聲映襯出午后的閑適。集會上商品玲瑯滿目:有吃的、用的、玩的,從瓜果蔬菜到雞鴨牛羊,從電扇燈泡到電視空調,從服裝鞋帽到玉瑾綢緞,應有盡有。越往深處走,年少的記憶越被一筆筆勾勒出來。記憶深處的游樂場,是由套圈游戲,碰碰車,電馬,射擊游戲等等堆積而來的。它似乎已經發生在很久遠之前了,但仿佛又在眼前若隱若現。而今追捧游樂場的已是另一批“年少”,“人無再少年”之境或許更能表達此時之情。
提起趕集,各式各樣的美食當然是不可或缺的。走進集市的中心,美食盡收眼底:從東北的烤冷面到嶺南的蝦餃點心;從膠東的爆炒蛤蜊到新疆的烤肉大串,無論美食正宗與否,總能讓前來的人感受到一種饕餮盛宴的滿足感。提起禮泉縣的美食,那就不得不提起南坊臘汁肉。南坊鎮位于禮泉縣西北,北鄰驚涇河,是通往乾縣、禮泉、永壽、淳化的交通咽喉。走在禮泉縣的大街上,隨處可見賣臘汁肉的店鋪,一打聽才知道,這個南坊臘汁肉是有來頭的。相傳唐朝時期修建建陵的時候,工匠們從長安城帶來了臘汁肉的老湯,南坊鎮人憑借著老湯,再加之本地的制作工藝,創立了最早南坊臘汁肉的牌子。明清時期,南坊人又南下長安,在長安城老字號臘汁肉店里“打工”,細心學習體會其烹制訣竅?;氐侥戏绘傄院?,他們繼續提高、完善臘汁肉制作技藝。其肉色鮮嫩而紅潤,肥而不膩,瘦而不柴。以“肥肉吃了不膩口,瘦肉無渣滿含油”的優異品質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食客。禮泉的美食可以說是五味糅雜,在融合創新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食體系。
諸如集市描繪的這一類物資交流活動,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特有產物,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年代普遍存在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,常出現在宗教節慶以及紀念集會上,并常附帶民間娛樂活動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騰飛,伴隨著時代的變革,越來越多的古會市集也慢慢銷聲匿跡了。近年來,一個接著一個的古會市集又出現在了百姓的生活中,與以往不同的是,新的市集古會在統一規劃、統一監管之下,產品的種類多了,商客的糾紛少了。既要堅守傳統,又要推陳出新,古會集市才能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站穩腳步,為豐富百姓物質文化生活增添亮麗的風景線。